开锐观点
应对疫情共克时艰
原创文章
出版物

浅谈粤港澳大湾区机场信息协同建设

# 2019-12-13 00:40:59

作者:李琪 开锐管理咨询

发表期刊《国际航空》

摘要

国家提出要在湾区内建立世界级机场群,湾区机场迎来新的发展机会。湾区内机场的进一步发展需要相互协同。信息作为机场运行中的关键要素,实现信息协同将促进机场自身以及机场群的进一步发展,但目前机场信息协同化仍待加强。本文通过分析目前湾区内机场信息协同建设背景以及信息协同存在问题,提出加强信息协同的相关建议。

引言


信息化、智慧化已然成为机场发展的趋势。信息化建设与机场的发展相关联,且信息系统、信息化产品已经成为机场发展的重要力量。机场信息协同能够有效提升机场内部外部的互联互通,提高整体运作效率,对于大湾区内机场自身以及机场群的发展大有裨益。本文从机场内部、机场与机场之间、机场与相关单位的信息协同角度,为机场信息化建设提供建议。

大湾区机场信息协同建设背景

大湾区机场现状

今年2月,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粤港澳湾区的建设目标,并点明了要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内世界级的机场群。

粤港澳大湾区内目前含共有7个运输机场,香港国际机场、澳门国际机场、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深圳宝安国际机场、珠海金湾机场、佛山沙堤机场以及惠州平潭机场。

由于各机场所处地理位置、航空资源条件、客货流量不同,7个机场形成了三主两辅两支的航空网络格局,其中包含香港、广州以及香港3个国际枢纽,澳门、珠海2个干线机场和佛山、惠州2个支线机场。大湾区内机场发展势头较好,从民航运输数据来看,2018年,大湾区各大机场的旅客吞吐量仍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其中,香港机场全年旅客吞吐量近7500万人次,同比增长2.5%;广州机场近7000万人次,同比增长5.9%;深圳机场全年接待航空旅客达近5000万人次。此外,珠海机场从2013年的290万人次快速增至2018年首次突破千万人次。澳门机场突破800万人次。

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和珠海三主两辅机场形成了粤港澳大湾区航空运输的主要力量。从民航运输统计来看,2018年,五大机场旅客吞吐量合计超过2亿人次,货邮吞吐量超过830万吨,运输规模位于全球湾区机场群之首。其中,港穗深三大枢纽旅客吞吐量分别位居全国机场第2、4、6位以及全球机场第8、13、32位。

粤港澳大湾区机场群发展空间巨大,据国际航空运输协会预测,到2030年,粤港澳大湾区客货运需求量将分别达到3.87亿人次、2000万吨。同时,粤港澳大湾区人均航空出行次数较低,仅为纽约湾区的1/4、伦敦湾区的1/5,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大湾区内机场信息协同政策背景

为充分发挥各机场优势,提高各机场的保障能力,促进机场群的良好发展,实现成为世界级机场群的战略目标,需要区域内机场间的高效协同、资源共享作为支撑。在2月19日“粤港澳大湾区民航协同发展座谈会”上,民航局副局长王志清强调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民航协同发展,关键在创新、根本在协同、核心在融合、目的在共赢。王志清副局长指出要发挥各地比较优势,引导建立统筹有力、竞争有序、融合发展、共享共赢的粤港澳大湾区民航协同发展机制,努力建成更高质量、更加平衡、更可持续、更具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机场群。

机场的协同发展离不开机场信息协同,本文中机场信息协同主要包括机场内部、机场与服务对象、机场与机场间以及机场与相关单位的信息协同以及信息共享。在“十五届民航信息化发展论坛”上,民航局副局长董志毅强调全行业要高度重视民航信息化工作,抓住新时代信息化的战略机遇,准确把握信息化发展的新趋势,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有力抓手,率先突破,重点突破,实现信息技术在民航领域的创新融合。同时,近年来,民航局强调要加快智慧机场的建设,其中要求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来辅助机场信息化建设,以实现机场与各方的信息联动与协同,进一步提高运行效率和与服务品质,最终促进机场持续发展。2018年3月1日,民航局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提升民航服务质量的指导意见》中也强调必须大力推进新技术运用,完善CDM系统运行,推进A-CDM系统建设,以实现协同决策全国一体化。

大湾区内机场信息协同现存问题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引入程度不同,机场间信息协同受影响

从区域内机场间信息协同角度看,区域内干支线机场受制于吞吐量水平、经营效益、地区经济发展等因素,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信息技术,尤其是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型信息技术引入程度与区域内国际枢纽机场存在一定的差距。由于机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与信息技术引入不统一,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机场运营过程中产生的各项信息的收集、整合、处理、分析以及传递。在机场信息交互时可能存在部分关键信息缺失、信息不完整等现象,减弱了区域内机场间信息的协同性,影响机场群的运作效率。

信息处理规范性、标准性尚待完善,机场间、机场与相关单位间信息协同受限

从机场间信息协同角度看,机场信息系统的采购和建设往往源于不同的业务单位,而部分民航术语、对数据定义、处理尚未形成统一的规范和标准,导致很多信息集成项目一方面出现了自身独特的目标性和工作内容,彼此间相对独立,形成了众多“信息孤岛”,数据间难以交互,信息传递渠道受阻,信息资源难以共享和利用。另一方面信息口径的不规范导致信息设备生产商在生产系统时候忽视信息系统的兼容性、拓展性以及系统之间的互通性,导致信息资源的互通受到影响,降低正确应用信息资源的可能性。

从机场与相关单位信息交互角度看,机场相关联的单位较多,然而大部分单位在搭建信息系统时主要考虑自身业务需求。因此,导致在信息系统建设时,各单位所采用的技术路线不一致,再加之各系统之间缺乏统一、规范的行业信息标准和工程技术规范,易出现一词多义,同义多名等各类信息互相不匹配,无法兼容的问题,使系统间逻辑关系变得复杂混乱,产生了数据相互之间的冲突,信息协同受到影响。

信息缺乏集成,机场内部信息协同有待提高

从机场内部各部门信息互联互通角度来看,在实际的生产运营过程中,不同部门使用不同类型的信息设施设备,由此机场将拥有大量的数据库,这些数据包括航班数据、旅客数据、货邮数据、安保视频监控数据、无线WIFI数据、停车场数据、能源使用数据、设施设备使用与维护数据、机场内部员工出勤、考核数据等等。

虽然机场数据库丰富,但由于数据采集的设施设备不同、信息的归集和使用的部门不同,大部分数据存放较为零散。现阶段,部分机场仍缺乏信息整理意识,将各个部门分散的数据进行分类、整合,集中于机场统一的信息发布平台上,以供机场内部相关联人员查询,以实现实时掌握机场运行的整体情况。同时,在信息数据的使用上,大多还停留在专项专用阶段,某项数据只供一个部门或者一类用户使用,不同部门之的数据共享和数据集成较弱。

部分机场设置信息中心,但其管理者一般为技术人员,对具体业务流程了解较浅,对于各项数据的定义和数据的市场、运营意义并不清晰。与此同时,数据的实际主要应用者,通常为各部门的业务人员和管理人员,他们熟悉业务流程但却缺乏数据库使用相关的专业知识,需要技术人员进行辅助分析。在缺乏有效协同的情况下,分析过程易产生片面性;同时,受制于技术人员的数据提供能力,常由于对信息的理解不到位,可能存在遗漏某些关键数据而导致结论的偏差。

另外,由于机场目前自身内部信息协同仍待提升,且不同部门间的信息可能存在一定的重合性或不一致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机场与机场间、机场与其他单位间的信息互通互联的准确定以及及时性,从而影响了信息的协同效率。

大湾区机场信息协同建设建议

统一规划,搭建可互通的信息化体系

规划先行,建立较为统一的、先进的信息化体系。湾区内机场信息化的协同不是一步到位,首先需要提前针对湾区内机场信息协同需求进行规划,包括区域内各机场信息工程建设规划、信息产品应用计划、信息平台搭建计划、信息管理与共享计划等等。对于运行中的机场,积极建立和更新信息设施设备,对于未来新建机场的信息化设施设备在条件允许范围内按规划执行,以保证机场间信息实现协同。

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环节,机场内部、机场与机场之间事先确定统一的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以及建设规范。在信息软件设施应用方面,建立统一的数据语言标准,保证即使机场内部不同系统、各机场选取不同的产品供应商,仍能够在数据交流上保持一致。

搭建信息管理与共享平台,提升信息协同有效性

在实际运营过程中,针对机场自身运营与管理,定义信息资源管理的基础标准,信息资源整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建立一套标准、规范的企业信息资源库,对用户数据视图、基础运营数据、业务流程逻辑、元数据等进行规范,使企业信息资源从获取、传递、处理、储存到控制、使用均建立在全面、系统、科学的基础之上,保证信息的完整、准确和及时,以实现真正的信息共享。

机场自身内部应搭建各部门互通的综合信息平台和中心数据库,打破“信息孤岛”,使机场各部门均能够及时获取机场内部运营管理的信息,增强部门与部门间信息互换从而增加协作的同时,助于管理者对运营的监控与管理,并更有针对性的作出决策。新加坡樟宜机场对其内部各数据平台进行了深度整合,搭建了ONE CHANGI(一个樟宜)的数据集中化平台,使旅客在机场内产生的所有数据信息汇总到一个集中的的信息管理平台,进行统一管理、分析。

除机场内部统一的信息平台搭建外,湾区机场间应积极协商与配合,建立机场间互通的信息互通应用平台,建设全面覆盖、泛在互联的智能感知网络以及时空信息云平台、空间信息服务平台等信息基础设施,实现机场间航班信息、旅客信息、货运信息更加及时的传递。另外,机场与相关单位,如海关、空管等相关单位达成信息共享共识,以此提高区域间机场的运营效率和服务水平。成田机场目前与海关、商检等通关管理部门以及货主、航空公司、货站、代理公司共同使用的自动化清关系统(naccs)操作平台,实现物流信息的高度协同,并通过联网操作,极大地提高了通关速度和效率。

加大大数据及人工智能,协同决策系统等信息技术使用,提高信息协同效率

机场信息实现高度、有效的协同需要新型信息技术作为支撑。积极推进机场信息化、智慧化建设,引进新型信息化技术产品,如物联网、云计算、各类人工智能产品,并将信息技术真正应用到机场的全方位运行中,从生产作业层到业务管理层使用不同产品进行信息化支撑,将使信息从信息收集、信息分析到信息使用更加全面、更加准确、更加高效。同时,大数据、人工智能产品的引入能够促进机场信息间的交互更加高效、智能。

另外,航空器信息作为机场信息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影响机场信息协同效率的重要因素,需要继续推进A-CDM系统的引入以加强机场与相关部门的信息协同,提高航班的准点率。民航局要求行业各单位进一步统筹推进机场协同决,在2018年底前,旅客吞吐量3000万以上机场A-CDM数据要与民航局运行监控中心运行数据共享平台及空管CDM系统完成对接,全面实现机场、航空公司、空管和监管单位之间的信息互通互联。慕尼黑机场的CDM系统通过与机场内部、航空公司、服务代理公司、地勤、空中导航服务供应商、空中流量管理单位等利益相关体建立合作,交换、融合并共享机场数据信息、空管数据信息、航空公司数据信息、其他驻场机构的数据信息、机场范围内的环境信息等,建设起“四个平台”:航班关键里程的监控平台;滑行时间的精确管理平台;空管放行预排队管理平台;突发事件的处理平台。新加坡樟宜国际机场在使用A-CDM系统重新整合机场信息,同时,将机场信息共享给其他机场以及机场合作相关单位,优化了决策流程,提高了运行效率。

提高员工信息化意识,大力培养信息化人才

区域内各机场要进一步提高对员工信息化意识培养的重视。机场要积极培养员工的数据思维,使员工能够积极对自身业务数据进行由意识的收集、梳理、整合和分析,并以数据作为主要依据进行决策。另外,要增强员工与员工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的信息协同意识,打破“数据孤岛”,建立信息开放、信息共享的信息交互氛围,实现机场内部信息的互联互通,促进不同部门之间的组织层面、业务层面、信息层面的协同,提高机场整体运作效率。

各机场要积极打造信息化人才队伍,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提高机场信息化建设的技术水平。积极培养机场内部高技术人才,使其发挥指导作用,并吸引外部高素质信息技术和管理人才加入机场信息建设队伍。同时,在人力资源管理上,要建立有利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选用育留政策,打造一支规模和结构能够促进机场发展需要的信息化建设与维护技术队伍。